问:孩子2岁多,刚上托班,老师说他比其他孩子“好动”,经常在教室里跑来跑去,不听老师指挥,我想知道不同年龄段的多动症孩子有哪些共性症状表现,怎么判断是不是正常好动?
不同年龄段的多动症孩子,虽然表现会因场景需求(如托班、幼儿园、小学)有所差异,但核心症状始终围绕“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动、冲动”三个维度,且具备“持续性、跨场景性、影响性”三个共性特点,这也是区分“正常好动”和“多动症症状”的关键,广州天使儿童医院通过大量临床案例,总结出不同年龄段多动症孩子的共性表现:
从“注意力不集中”共性来看,无论哪个年龄段,多动症孩子都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,且容易被无关刺激干扰。比如2岁多托班孩子,无法专注玩5-8分钟玩具(正常2岁孩子可专注5-10分钟),经常玩一个玩具不到2分钟就换另一个,即使是喜欢的绘本也无法安静听家长读3分钟;5岁幼儿园孩子,无法专注参与10-15分钟集体游戏,频繁中途跑开;10岁小学生,无法专注30分钟课堂或作业,容易被窗外声音、同学小动作吸引。这种专注力不足不是“不想专注”,而是“无法控制自己集中注意力”。
从“多动”共性来看,多动症孩子的多动行为不分场景,且难以通过提醒纠正。比如2岁多孩子在托班教室、家里吃饭时都无法安静坐着,经常跑来跑去、爬上爬下,即使老师或家长抱到座位上,也会立刻挣脱;5岁孩子在幼儿园绘本课、家庭聚餐时,频繁扭动身体、站起来走动,无法遵守“安静”规则;10岁孩子在课堂上经常做小动作(转笔、玩橡皮),课间休息时也停不下来,甚至在图书馆、电影院等需要安静的场所也难以控制活动量。
从“冲动”共性来看,多动症孩子做事情前缺乏思考,容易因冲动引发问题。比如2岁多孩子会不经同意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,甚至推搡同伴,不会考虑“抢玩具会让别人不开心”;5岁孩子会频繁打断老师讲课、家长说话,无法等待别人说完;10岁孩子会因同学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就冲动争吵,甚至动手,不会先沟通解决问题。这种冲动不是“故意调皮”,而是“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反应”。
区分“正常好动”和“多动症症状”,可通过“三个是否”判断:是否持续存在(正常好动通常是阶段性的,比如某段时间精力旺盛,过段时间恢复正常;多动症症状则持续1个月以上,甚至更久);是否跨场景影响(正常好动在需要安静的场合能听从提醒收敛,比如在图书馆会小声说话;多动症症状在任何场景都难以控制,即使提醒也无法改善);是否影响生活(正常好动不会影响孩子的社交、学习,比如孩子虽然好动,但能和同伴友好相处、能参与集体活动;多动症症状则会导致孩子与同伴冲突多、无法参与集体活动、学习成绩下滑)。
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曾接诊过一位2岁8个月的男孩,家长因“孩子在托班每天跑不停、抢玩具”带其就医,评估后发现孩子符合多动症倾向。医院为家长提供了“低龄儿童家庭干预建议”,比如通过“结构化游戏”(每天固定2次,每次5分钟,玩串珠子、搭简单积木)逐步提升专注力,教家长用“温和坚定”的方式引导孩子(如孩子抢玩具时,不批评,而是说“我们可以问小朋友‘能不能借我玩一下’”,并示范正确做法)。1个月后,男孩的专注时间延长到8分钟,抢玩具的行为减少60%,顺利适应了托班生活。医生提醒,开学季是观察孩子行为的好时机,若发现孩子有上述共性症状且影响生活,建议及时评估,避免延误干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