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天使儿童医院

电话:020-81300922

广州孩子多动症的孩子能自愈吗

来源:广州天使儿童医院

时间:2025-09-08

我要分享:

     问:孩子4岁,有多动倾向,家里老人说“孩子长大就好了,不用干预”,我心里很纠结,想问问多动症的孩子能自愈吗?真的可以不用干预吗?​

 
    从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的临床数据和医学研究来看,仅有10%-15%的轻度多动症孩子,可能在6-12岁随着神经系统发育成熟,出现症状自然减轻的情况,但这不能称为“自愈”,且无法提前判断孩子是否属于这少数情况;而85%以上的多动症孩子,如果不及时干预,症状会持续到小学、中学甚至成年,影响学业、社交和心理健康,因此不建议家长等待“自愈”,而是要抓住2-6岁干预黄金期,尽早带孩子进行科学干预。​
 
    为什么不建议等待“自愈”?首先,“自愈”概率极低,且缺乏判断标准,家长无法提前知道孩子是否属于“能自愈”的少数情况,等待过程中可能会错过最佳干预时机。比如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接诊过一位6岁男孩,家长在孩子4岁时听老人建议“等自愈”,未进行干预,结果孩子在幼儿园因多动被老师频繁批评,变得自卑、不愿上学,6岁时确诊中度多动症,虽然经过6个月干预改善了症状,但孩子的自卑心理仍需要长期疏导。医生表示,如果在4岁时及时干预,不仅能避免孩子产生心理问题,还能缩短干预周期。​
 
    其次,即使少数孩子的症状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减轻,早期未干预也可能留下“后遗症”。比如有的孩子虽然多动症状减轻,但因早期专注力不足,导致学习基础薄弱(如拼音、数学计算能力差),进入小学后成绩一直落后;有的孩子因早期冲动行为,导致同伴关系紧张,形成“孤僻”的性格,影响社交能力发展。这些问题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自然消失,反而会成为孩子长远发展的“障碍”。​
 
    最后,2-6岁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的“黄金期”,此时进行科学干预(如行为训练、家庭指导),能更高效地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和专注力习惯,就像在孩子大脑中“搭建良好的神经通路”,干预效果事半功倍。如果等到孩子7岁以后,神经系统发育逐渐成熟,干预难度会增加,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。​
 
   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有一个典型案例:4岁女孩小诺(化名),有多动倾向,家长起初想“等孩子长大看看”,但看到孩子在幼儿园无法参与集体活动,经常独自玩耍,决定带孩子干预。医院为小诺制定了“每周3次行为训练+家庭干预”的方案,1个月后小诺能专注参与15分钟集体游戏,3个月后完全适应幼儿园生活,6岁上小学后,学习成绩和社交能力都处于班级中等水平。小诺妈妈说:“幸好没等自愈,不然孩子可能会一直孤单,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。”​
 
    问:如果孩子症状较轻,暂时不想干预,需要做什么来避免症状加重?​
 
    如果孩子症状较轻,医生评估后认为暂时无需正式干预,家长也不能“完全放任不管”,而是要做好“行为观察和家庭引导”,避免症状加重。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:一是定期记录孩子的表现,比如每周记录孩子在幼儿园的专注时长、与同伴冲突次数,每3个月带孩子到医院复查,观察症状是否有变化;二是为孩子建立规律作息,固定每天的吃饭、睡觉、玩耍、学习时间,比如晚上7点-7点半玩专注力小游戏,7点半-8点亲子阅读,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;三是增加高质量亲子互动,每天抽出1小时陪孩子玩需要专注的游戏(如拼图、搭积木),避免孩子长时间独自看电子产品(2-6岁每天不超过1小时),通过互动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和自控力。​
 
    如果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孩子的症状有加重趋势(如专注时长缩短、冲动行为增多),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重新评估,启动干预方案,避免拖延导致症状更严重。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会为这类孩子提供“定期随访服务”,医生会通过电话或线上沟通,了解孩子的情况,给出针对性建议,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。​
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,儿童疾病自测,帮您及时了解宝宝情况

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
共同努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