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孩子3岁,上幼儿园后老师说他“特别好动”,我想知道多动症的孩子具体有什么症状表现,能对照看看孩子的情况?
多动症孩子的症状表现围绕“注意力缺陷、多动冲动”两大核心,2-6岁低龄孩子的具体表现可分为四类:一是注意力不集中,如玩玩具不到5分钟就换、听绘本时频繁跑开、做事情有始无终(画一半画就丢开);二是多动行为,如吃饭时扭动身体、在教室或家里频繁跑跳、无法安静坐10分钟以上;三是冲动行为,如不经同意抢同伴玩具、打断别人说话、排队时插队,提醒后仍难以改正;四是社交适应困难,如不愿参与集体游戏、因多动或冲动与同伴冲突频繁、融入集体速度慢于同龄孩子。
这些表现并非“每样都有才算多动症”,但如果孩子同时出现3种以上,且持续超过1个月,在家庭、幼儿园两个场景都有体现,就需要警惕。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接诊的一位3岁女孩,同时有“注意力不集中、冲动抢玩具、社交适应难”三种表现,评估后确诊为轻度多动症,及时干预后2个月症状明显改善。
问:怎么区分“孩子正常好动”和“多动症症状”?担心自己判断错,过度焦虑。
区分核心看“持续性、场景性、影响性”:正常好动的孩子,行为是“阶段性、有场景限制”的,比如某几天精力旺盛,玩得活跃,但在需要安静的场合(如吃饭、听故事)能听从提醒;且不会影响社交,能和同伴正常玩耍、分享玩具。而多动症症状是“持续存在、跨场景”的,比如孩子每天都坐不住,在任何场合都容易冲动抢东西,且因这些行为导致同伴不愿与其玩耍、无法参与集体活动,影响正常生活。
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有个简单的“观察法”:让孩子参与喜欢的活动(如看动画片、玩喜欢的玩具),若能专注10-15分钟(3岁孩子正常水平),则更可能是正常好动;若即使在喜欢的活动中也无法专注,且频繁出现冲动行为,则需进一步关注。有位家长用这个方法观察后,发现孩子能专注看20分钟动画片,只是在不感兴趣的活动中坐不住,打消了焦虑。
问:孩子有疑似多动症的症状表现,需要马上带孩子去医院吗?还是可以先观察?
若发现疑似症状,建议先“科学观察2周”,再决定是否就医:观察期间,每天记录孩子出现疑似症状的次数、场景(如“周一在幼儿园抢玩具2次,在家分心3次”),同时尝试简单的家庭引导(如用孩子喜欢的玩具引导专注、用温和语言提醒规则)。若观察后症状无改善,甚至增多(如分心次数增加),或影响社交(如幼儿园老师反馈孩子融入困难),则建议及时就医;若症状有改善,或仅偶尔出现,则可继续观察。
家长也可通过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的在线咨询,将观察记录发给医生,获取“是否需要就医”的专业建议,避免盲目就医或拖延。有位家长通过在线咨询,医生结合其记录判断“暂时无需就医,可加强家庭引导”,既避免了孩子折腾,又明确了方向。
问:如果孩子只有“注意力不集中”这一种症状表现,没有多动冲动,算不算多动症?
这种情况属于“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”,虽没有明显的多动冲动表现,但仅“注意力不集中”也可能是多动症的一种类型,需结合症状的持续性与影响性判断。比如孩子长期无法专注完成任务(如玩玩具、听指令),记不住家长或老师的简单要求(如“拿水杯”“收拾玩具”),导致学习准备受影响(如无法参与幼儿园的简单手工课),即使没有多动冲动,也可能属于多动症范畴。
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曾接诊一位4岁男孩,仅表现为“注意力不集中”,无法专注玩任何玩具,记不住老师的指令,评估后确诊为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,通过“专注力专项训练+家庭引导”,1个月后孩子能专注完成简单任务,3个月后适应幼儿园学习节奏。医生提醒:“不要忽视单一的注意力不集中症状,若持续影响生活,也需专业评估。”
温馨提示:
多动症孩子的症状表现多样,并非只有“多动”一种,若孩子出现疑似症状且持续存在,不要自行判断或忽视。可通过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的在线咨询描述孩子表现,获取专业建议;若需进一步评估,可提前预约挂号带孩子到院。自愈概率不足15%,早识别症状、早专业干预,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与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