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孩子4岁,确诊多动症后,我一直很疑惑,我们夫妻双方都没有多动症,家里也很注意教育,为什么孩子还会得多动症?想知道多动症的孩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
多动症的成因是“遗传因素、环境因素、神经发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”,并非单一由“家长教育方式”或“家庭环境”导致,即使家长教育得当,孩子也可能因其他因素出现多动症状,无需过度自责。
从遗传因素来看,多动症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,即使父母双方没有明显症状,也可能携带相关基因并传递给孩子,比如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接诊的一位4岁男孩,父母均无多动表现,但孩子的舅舅小时候有多动倾向(当时未确诊),医生分析遗传可能是重要影响因素。环境因素方面,孕期母亲若有妊娠期并发症、早产、低出生体重等情况,或孩子出生后长期处于“高压力家庭氛围”“缺乏亲子互动”“过度接触电子产品”等环境,可能影响神经发育,增加多动风险。神经发育因素则表现为孩子大脑中负责“注意力控制、行为抑制”的神经递质功能异常,导致难以控制注意力与行为,这是儿童自身发育的客观情况,与“教育好坏”无关。
问:孩子出生时是早产儿,体重偏低,这会不会是导致多动症的原因?
早产、低出生体重是多动症的“风险因素之一”,但并非“必然原因”。早产或低出生体重的孩子,因孕期大脑发育时间不足或出生后需适应外界环境,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发育相对缓慢,进而增加注意力不集中、行为控制能力弱的风险,但多数早产孩子通过科学护理与引导,能正常发育,不会发展为多动症。
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曾接诊一位3岁早产男孩,出生体重2.2公斤,家长担心早产导致多动,带孩子评估后发现,孩子虽有轻微注意力不足,但未达到多动症标准,医生为家长提供了“家庭专注力引导方案”(如每天玩10分钟串珠子游戏),半年后孩子注意力明显提升,未出现多动症状。医生强调:“早产是风险因素,但通过早期关注与科学引导,可降低发展为多动症的概率,家长无需过度焦虑。”
问:孩子每天看电子产品的时间比较长,这会不会加重多动症状?
长期过度接触电子产品(如手机、电视),可能会加重多动症状或诱发多动倾向。电子产品的快速画面切换、高频刺激,容易让孩子形成“短暂注意力习惯”,难以适应需要长时间专注的活动(如绘本阅读、手工课);同时,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会减少亲子互动与户外活动时间,影响孩子社交能力与行为控制能力的发展,间接导致多动症状更明显。
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建议2-6岁孩子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,且需家长陪同,选择益智类内容(如科普动画、绘本故事),避免无节制观看短视频。有位家长反馈,减少孩子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后,配合家庭专注力游戏,孩子的分心情况明显改善,“之前看半小时手机后,半天都无法专注玩玩具,现在能专注拼20分钟拼图了”。
问:知道孩子得多动症的原因后,能通过调整生活环境来改善症状吗?
能的,针对可控的环境因素调整,能为孩子改善症状创造良好条件:一是营造“稳定温馨的家庭氛围”,减少家长争吵,多进行亲子互动(如每天玩15分钟专注力游戏、读绘本);二是控制电子产品使用,严格遵守每日使用时长,用户外活动(如散步、踢球)替代部分屏幕时间;三是建立规律作息,固定吃饭、睡觉、学习、玩耍时间,帮助孩子形成秩序感,减少多动诱因。
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成因,为家长制定“个性化环境调整方案”,比如针对早产孩子,建议增加“感统训练”(如滑梯、秋千),帮助改善神经系统发育;针对过度接触电子产品的孩子,提供“替代活动清单”(如积木、角色扮演游戏)。有位家长按方案调整后,孩子的多动症状1个月内就有明显改善,可见环境调整对症状改善的辅助作用。
温馨提示:
多动症的成因复杂,并非单一因素导致,家长无需因孩子患病而自责。若孩子确诊,可通过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的在线咨询,了解如何根据成因调整生活环境,提前预约挂号带孩子制定干预方案。自愈概率不足15%,早干预、结合成因调整,才能帮助孩子更快改善症状,健康成长。